美文

  • 刘亮程回得去的家乡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作家刘亮程的书写几乎总是只关于他生活多年的那座村庄。在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中,他把书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家乡”,这是一种从狭义推及广义的家乡。当今的年轻人总觉得家乡是“回不去的”,似乎只要离开了...

    2024-04-25
  • 威风凛凛的龙,原来最早是神仙们的“豪车”

    从古时开始,龙就是皇家的象征,到了现代,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一种“同根同族”的文化认同。然而,龙的意义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变迁,在最开始的神话故事中,龙只是神仙的坐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类似于豪车一样的存在。关于龙,学者施爱东...

    2024-04-25
  • 独家对话诺奖得主古尔纳:事情不公正时,写作才有价值

    ","type":"text"},{"data":{"duration":1558,"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5/D0F6FAED8B62AAD8B17283C17FCD5F48829A63CE_size833_w1035_h518.pn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47426","guid":"5c5cbd1a-63a2-4fe...

    2024-04-25
  • 4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古人的日常礼仪

    《华夷·海洋·财政:宋代中国的内与外》黄纯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收录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 “札记评论”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

    2024-04-25
  • 赵鼎新:浙大这些年,“实现的要比当初设想的多”

    赵鼎新教授以及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最近成为焦点。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致命弱点》一文中,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总结为三点:“一、在国内介绍和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在西方与各国顶尖学者展开对话,同时朝着重新树立中国的历史观和时间本体论的方向努力...

    2024-04-25
  • 为什么会有人想不开,跑去开书店?

    很多热爱文艺的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是看看实体书店经营的惨状,这梦想多半也会“止于念想”。可为什么总有些人会真的“想不开”,跑去开书店?为什么还有那么一批独立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好?《书见·第三季》一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地...

    2024-04-25
  • 没有什么是安全无虞的 | 星期天文学·默音

    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

    2024-04-25
  • 如何预防少年犯罪?

    一个少年犯罪之后,该怎么对待TA?或者,将时间拨回惨剧发生之前,我们该如何预防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他们身边的大人。在李玫瑾看来,那些耸人听闻的少年犯罪事件,都可以找到其源头,她引用美国犯...

    2024-04-25
  • 当我们谈论上海时,是在谈论什么?

    随着金宇澄的《繁花》在王家卫的镜头下以一种既复古又摩登的独特韵味唤醒了上海人民深藏的记忆,大众对上海这座城市也投来了更多目光。3月1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

    2024-04-25
  • 一座房子,一个女人:燕妮·埃彭贝克笔下的历史侧写

    从去年开始,一个名叫燕妮·埃彭贝克的德国作家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她出生于1967年的东德,她的母亲是阿拉伯语翻译,父亲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作家,她的祖父和祖母都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在流亡苏联后返回东德,参与了东德的文化重建。燕妮·埃彭...

    2024-04-25
  •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2023年,鲁迅代表作《呐喊》出版100周年,这本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文章的小说集,在过去的100年里不断被人分析、讨论和引用,《觉醒年代》的热播与《南渡北归》的热卖,也让“鲁迅热”达到了顶点。近日,...

    2024-04-25
  • 安妮·埃尔诺访谈录:我写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

    编者按: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直强调她写作的“非虚构”之维,她始终如一地书写生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自我出发、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出发去揭露反思现实种种。现实主义之于她就是求实抵真,开创新的语言、新的文体,塑造新的文...

    2024-04-25
  • 当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决定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家。他最负盛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一个满嘴脏话、因被退学而在成人世界游荡一夜的高中少年,因此被视为某种“青春文学”。然而,对于较为专业的写作者、文学爱好者来说,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又是一...

    2024-04-25
  • 文学是人类最美好的生存方式之一马尔克斯诞辰

    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偏僻的临海小镇,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一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像热香肠一样畅销”,他本人也成为“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

    2024-04-25
  • 还未成年,我已经开始照顾家人

    在很多人眼中,能帮助料理家事、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孩子是会被称赞的“懂事好孩子”。但人们却很少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关注到了这些“少年照护者”,并展开了一系列纪实报道,揭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

    2024-04-25
  • 女性作者写男性主角引争议:性别、历史与创作的多重纠葛

    在历史长河中,知识的传承与文学的创作长期被视为男性的专利,即便是以女性为主视角的作品也多出自男作者之手,他们基于他者的想象塑造笔下的女性,并往往赋予这样的女角色一种服务于男性审美及需求的工具属性。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普及和女性主义思潮...

    2024-04-25
  •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劳而获

    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曾经的神圣意义早已消失,勤勉的品德不再被大众所追随,劳动回归到仅仅是个人挣钱谋生的手段。与此同时,躺平成为了更多人的渴望,它意味着“拒绝既有的、乏味的、无聊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下文中,汪民安教授从劳动最初的哲学...

    2024-04-25
  • 北大教授胡泳:这个世界多为年轻人设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

    ","type":"text"},{"data":{"duration":1140,"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6/CBEFDAFC5F5C8E5A0568F60B8A43151F47D65FF7_size109_w1035_h518.jp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12726","guid":"92b9918f-e97a-459...

    2024-04-25
  • “每天工作四小时,一切都会好起来”

    据说现在的打工人身上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班味儿”,那是一种“上过班才有的疲惫气质”。如果你也曾接受过劳动即美德的信念,强迫自己每天辛勤工作,不妨听一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如何为慵懒辩护。罗素在作品《赞美闲散》中警示我们,“拼命工作...

    2024-04-25
  • 守规矩成方圆,不守规矩,成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历史上相当特别的一群人,学者汤一介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魏晋风度,是以礼法教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的异类。然而,他们的洒脱起于无奈,汤一介说,他们“生不逢时”,所以借酒消愁,转...

    2024-04-25
  • 刘亮程回得去的家乡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作家刘亮程的书写几乎总是只关于他生活多年的那座村庄。在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中,他把书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家乡”,这是一种从狭义推及广义的家乡。当今的年轻人总觉得家乡是“回不去的”,似乎只要离开了...

    2024-04-25
  • 威风凛凛的龙,原来最早是神仙们的“豪车”

    从古时开始,龙就是皇家的象征,到了现代,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一种“同根同族”的文化认同。然而,龙的意义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变迁,在最开始的神话故事中,龙只是神仙的坐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类似于豪车一样的存在。关于龙,学者施爱东...

    2024-04-25
  • 独家对话诺奖得主古尔纳:事情不公正时,写作才有价值

    ","type":"text"},{"data":{"duration":1558,"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5/D0F6FAED8B62AAD8B17283C17FCD5F48829A63CE_size833_w1035_h518.pn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47426","guid":"5c5cbd1a-63a2-4fe...

    2024-04-25
  • 4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古人的日常礼仪

    《华夷·海洋·财政:宋代中国的内与外》黄纯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收录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 “札记评论”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

    2024-04-25
  • 赵鼎新:浙大这些年,“实现的要比当初设想的多”

    赵鼎新教授以及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最近成为焦点。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致命弱点》一文中,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总结为三点:“一、在国内介绍和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在西方与各国顶尖学者展开对话,同时朝着重新树立中国的历史观和时间本体论的方向努力...

    2024-04-25
  • 为什么会有人想不开,跑去开书店?

    很多热爱文艺的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是看看实体书店经营的惨状,这梦想多半也会“止于念想”。可为什么总有些人会真的“想不开”,跑去开书店?为什么还有那么一批独立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好?《书见·第三季》一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地...

    2024-04-25
  • 没有什么是安全无虞的 | 星期天文学·默音

    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

    2024-04-25
  • 如何预防少年犯罪?

    一个少年犯罪之后,该怎么对待TA?或者,将时间拨回惨剧发生之前,我们该如何预防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他们身边的大人。在李玫瑾看来,那些耸人听闻的少年犯罪事件,都可以找到其源头,她引用美国犯...

    2024-04-25
  • 当我们谈论上海时,是在谈论什么?

    随着金宇澄的《繁花》在王家卫的镜头下以一种既复古又摩登的独特韵味唤醒了上海人民深藏的记忆,大众对上海这座城市也投来了更多目光。3月1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

    2024-04-25
  • 一座房子,一个女人:燕妮·埃彭贝克笔下的历史侧写

    从去年开始,一个名叫燕妮·埃彭贝克的德国作家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她出生于1967年的东德,她的母亲是阿拉伯语翻译,父亲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作家,她的祖父和祖母都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在流亡苏联后返回东德,参与了东德的文化重建。燕妮·埃彭...

    2024-04-25
  •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2023年,鲁迅代表作《呐喊》出版100周年,这本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文章的小说集,在过去的100年里不断被人分析、讨论和引用,《觉醒年代》的热播与《南渡北归》的热卖,也让“鲁迅热”达到了顶点。近日,...

    2024-04-25
  • 安妮·埃尔诺访谈录:我写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

    编者按: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直强调她写作的“非虚构”之维,她始终如一地书写生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自我出发、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出发去揭露反思现实种种。现实主义之于她就是求实抵真,开创新的语言、新的文体,塑造新的文...

    2024-04-25
  • 当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决定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家。他最负盛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一个满嘴脏话、因被退学而在成人世界游荡一夜的高中少年,因此被视为某种“青春文学”。然而,对于较为专业的写作者、文学爱好者来说,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又是一...

    2024-04-25
  • 文学是人类最美好的生存方式之一马尔克斯诞辰

    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偏僻的临海小镇,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一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像热香肠一样畅销”,他本人也成为“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

    2024-04-25
  • 还未成年,我已经开始照顾家人

    在很多人眼中,能帮助料理家事、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孩子是会被称赞的“懂事好孩子”。但人们却很少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关注到了这些“少年照护者”,并展开了一系列纪实报道,揭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

    2024-04-25
  • 女性作者写男性主角引争议:性别、历史与创作的多重纠葛

    在历史长河中,知识的传承与文学的创作长期被视为男性的专利,即便是以女性为主视角的作品也多出自男作者之手,他们基于他者的想象塑造笔下的女性,并往往赋予这样的女角色一种服务于男性审美及需求的工具属性。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普及和女性主义思潮...

    2024-04-25
  •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劳而获

    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曾经的神圣意义早已消失,勤勉的品德不再被大众所追随,劳动回归到仅仅是个人挣钱谋生的手段。与此同时,躺平成为了更多人的渴望,它意味着“拒绝既有的、乏味的、无聊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下文中,汪民安教授从劳动最初的哲学...

    2024-04-25
  • 北大教授胡泳:这个世界多为年轻人设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

    ","type":"text"},{"data":{"duration":1140,"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6/CBEFDAFC5F5C8E5A0568F60B8A43151F47D65FF7_size109_w1035_h518.jp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12726","guid":"92b9918f-e97a-459...

    2024-04-25
  • “每天工作四小时,一切都会好起来”

    据说现在的打工人身上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班味儿”,那是一种“上过班才有的疲惫气质”。如果你也曾接受过劳动即美德的信念,强迫自己每天辛勤工作,不妨听一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如何为慵懒辩护。罗素在作品《赞美闲散》中警示我们,“拼命工作...

    2024-04-25
  • 守规矩成方圆,不守规矩,成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历史上相当特别的一群人,学者汤一介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魏晋风度,是以礼法教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的异类。然而,他们的洒脱起于无奈,汤一介说,他们“生不逢时”,所以借酒消愁,转...

    2024-04-25
  • 刘亮程回得去的家乡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作家刘亮程的书写几乎总是只关于他生活多年的那座村庄。在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中,他把书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家乡”,这是一种从狭义推及广义的家乡。当今的年轻人总觉得家乡是“回不去的”,似乎只要离开了...

    2024-04-25
  • 威风凛凛的龙,原来最早是神仙们的“豪车”

    从古时开始,龙就是皇家的象征,到了现代,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一种“同根同族”的文化认同。然而,龙的意义其实经过了漫长的变迁,在最开始的神话故事中,龙只是神仙的坐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类似于豪车一样的存在。关于龙,学者施爱东...

    2024-04-25
  • 独家对话诺奖得主古尔纳:事情不公正时,写作才有价值

    ","type":"text"},{"data":{"duration":1558,"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5/D0F6FAED8B62AAD8B17283C17FCD5F48829A63CE_size833_w1035_h518.pn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47426","guid":"5c5cbd1a-63a2-4fe...

    2024-04-25
  • 4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古人的日常礼仪

    《华夷·海洋·财政:宋代中国的内与外》黄纯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收录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 “札记评论”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

    2024-04-25
  • 赵鼎新:浙大这些年,“实现的要比当初设想的多”

    赵鼎新教授以及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最近成为焦点。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致命弱点》一文中,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总结为三点:“一、在国内介绍和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在西方与各国顶尖学者展开对话,同时朝着重新树立中国的历史观和时间本体论的方向努力...

    2024-04-25
  • 为什么会有人想不开,跑去开书店?

    很多热爱文艺的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是看看实体书店经营的惨状,这梦想多半也会“止于念想”。可为什么总有些人会真的“想不开”,跑去开书店?为什么还有那么一批独立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好?《书见·第三季》一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地...

    2024-04-25
  • 没有什么是安全无虞的 | 星期天文学·默音

    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

    2024-04-25
  • 如何预防少年犯罪?

    一个少年犯罪之后,该怎么对待TA?或者,将时间拨回惨剧发生之前,我们该如何预防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他们身边的大人。在李玫瑾看来,那些耸人听闻的少年犯罪事件,都可以找到其源头,她引用美国犯...

    2024-04-25
  • 当我们谈论上海时,是在谈论什么?

    随着金宇澄的《繁花》在王家卫的镜头下以一种既复古又摩登的独特韵味唤醒了上海人民深藏的记忆,大众对上海这座城市也投来了更多目光。3月1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