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予曦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3 20:00 点击:26099

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   点击查看>>>外汇行情中心 更多外汇资讯  如果用“失控”来形容中国外汇储备是非常恰当的:一是规模太大,远远超出合理边界;二是增长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当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时,全球一片惊叹。但很快,观察家们发现自己过于大惊小怪了:此后中国外汇储备象脱缰的野马,不断刷新记录。从后视镜里已经看不到追赶者。  根据中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还要高出2.85万亿美元。  如果用“失控”来形容中国外汇储备是非常恰当的:一是规模太大,远远超出合理边界;二是增长没有停下来的迹象。1996年中国外汇储备才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当初最乐观的人恐怕都难以预测到如今的规模。  从趋势来看,除了2011、2012年增速有所放缓之外,增长势头一直迅猛。2013年增加了5080亿美元,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积累增幅最大的一年。  对于经历过外汇稀缺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外汇储备一度是国家实力与尊严的象征。中国的做法并不独特,它不过张予曦

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消费需求,货币政策却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名义利率已经降至零了。  银行利润增长了,银行职工的收入也增长了。但是过度使用杠杆的结局,谁也无法避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银行的杠杆在二十一世纪初得到迅速放大是有原因的:监管减少;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时代,银行对系统性风险估计不足;低利率背景下对高收益的追求—换言之,贪婪。   结果是,银行利润增长了,银行职工的收入也增长了。但是过度使用杠杆的结局,谁也无法避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这时候,银行却需要社会来兜底了。  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消费需求,货币政策却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名义利率已经降至零了。美国和英国推行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结果国家债务却上升了。金融危机中涌现出的著名经济学家Carmen Reinhart和Kenneth Rogoff曾说过,“信用膨胀将导致(公共)债务危机”。  Alan Taylor等人的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大萧条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来,那么它会持续更久更严重。如果金融危机之后紧跟的是信用膨胀,那么大萧条就会“久上加久、重上加重”。而最最严重的后果来自信用膨胀和公共债务上升同时发生。  尽管面对金融危机,有很多张予曦

  新三板扩容以来,中小企业对于挂牌新三板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过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在27日举办的2014全国中小企业家活动日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中小企业对新三板缺乏基础性认识。  这项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所作的调查覆盖了280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受益于区位优势,京津冀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四地,资源集中,高新技术产业领先,挂牌企业数量占据绝大多数,而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区市挂牌企业仅为个位数,甚至为零。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大连、重庆进行调研时,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不了解新三板,有的负责人把当地的产权交易所当成新三板,参与调研的企业中,60%左右对新三板缺乏基础性认识,企业对于新三板不了解制约了符合条件企业的挂牌途径。 (责任编辑:DF078)张予曦

4月27日,天茂集团实际控制人刘益谦谈及A股市场,刘益谦直言,其对股市不离不弃的唯一原因就是在等待萎靡之后的时间窗口。  作为福布斯富豪榜的 “常客”,刘益谦被冠以各种头衔,比如“中国巴菲特”、“法人股大王”、“草根富豪”、“资本猎豹”等等,但是近年来,刘益谦更广为人知的头衔悄然变为收藏家、美术馆创始人。其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频出手带来的风头,甚至渐渐高过了他20多年的资本市场战绩。   昨日(4月27日),刘益谦受邀参加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活动,曾经在成都红庙子股票市场掘金的刘益谦在演讲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畅谈资本市场驰骋经验和股市投资的机遇,并为投资者提出了建议。   作为天茂集团实际控制人的刘益谦对上市公司经营和投资都胸有成竹,虽然目前关于刘益谦的新闻大多关于艺术品收藏,但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承,其更多精力还是在资本市场。谈及A股市场,刘益谦直言,其对股市不离不弃的唯一原因就是在等待萎靡之后的时间窗口。   谈股市:现在最好不要多动   每日经济新闻 (以下简称NBD):您涉足资本市场20多年,甚至被称为“资本猎豹”,怎么评价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发展?   刘益谦:20多年过张予曦

  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关于“进口片份额将在未来继续放开”的传闻不断,尽管电影局并没有给予一个确切的说法,但这样的信号对于中国影业来说必然会受到“威胁”。外有猛虎虎视眈眈,中国传统影业的内忧也难以规避。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手机、平板、互联网电视、电脑多屏融合驱使下,得益于网民在线支付习惯的养成,以“网络院线”为核心的互联网影视行业强势崛起。它凭借对用户的精准定位和对市场的迅速反应,正在试图颠覆传统影业。另一边,互联网三大巨头中的阿里巴巴、百度凭借优势也在谋划其电影产业版图,涉足互联网电影。新一波互联网热钱正在砸中又一个传统产业——电影业。面对“内忧外患”的传统影业未来的格局将如何发展?互联网电影的高点击率如何转化成线下影院的高额票房?平时习惯免费的网友是否愿意进入影院买单?等问题被业内热议。  内忧一:传统影业更待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院创新研讨会”上得知,中国电影银幕数快速增长,但单块银幕产出却下降,这意味着观众人次并没有同步增长。据中国经济网记者多方了解,一些规模较小的影院利润的最大块并不是来自于票房,而是爆米花。盈利模式单一、没走上差异张予曦

分享: